【人物简介】郎旭娟,女,中共党员,博士,讲师,专业硕士导师。201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EI论文1篇,核心论文1篇,主持厅级课题1项,校级项目1项。
有一种热爱,萌芽于儿时
2016年6月,郎旭娟收到了8846威尼斯面试通过的通知,她开心地对自己说,儿时梦想终于实现了!是的,当一名人民教师,是她从小立志的梦想。
郎旭娟出生在80年代,那个时候教育水平远比现在低,村里唯一的小学里只有几名老师,一名老师兼职两三个年级的数学、语文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可即使教学任务繁重,老师们都是悉心教导学生。和蔼可亲的老师们不仅教给了郎旭娟知识,也萌发了她立志当一名人民教师的志向。随着不断学习,她又遇到了很多让她铭记一生、感恩一生的老师,这更坚定了她的志向,她要把这些无私的爱传承下去。因为这份热爱,任教5年来,她从初期学习、模仿老教师们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工作之余不断参加、学习各种教学改革、教学创新培训,逐渐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新形势下、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并在学院、学校内部与其他教师分享。
提升自己是对学生的负责
水文地质学科研究技术、手段更新性非常强,所以郎旭娟非常重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任教初期,为了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主动观摩老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其教学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荣获8846威尼斯第一届移动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讲课比赛一等奖,河北省首届高校教师创新教学大赛二等奖。
工科课堂教学离不开科研工作的辅助,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她每天积极阅读学科研究前沿动态文献,主持、参与科研项目,参加科研会议,将科研内容融入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中;同时引导、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社会三下乡”等实践活动。
郎旭娟老师周末时间带学生赴雄安地热钻探现场进行调研
郎旭娟老师周末时间带学生参加首届“如兰杯”作文大赛
她说,学海无涯,师为生范,只有教师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引导学生也去这么做!
学生为本,精心备课,不断创新
“大学生在学校里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听老师讲课,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切实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所以她把备课看的非常重要,备课时她会反复阅读教材,搜集与授课内容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将专业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积极挖掘教材中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她说,“大学生应是朝气蓬勃、神采飞扬的,现在孩子很多是独生子,遇到挫折容易气馁,引导他们乐观、自信的应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高校教师当仁不让的义务和责任”。这种备课过程,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任教初期,在哄三岁孩子睡觉后,继续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情,可郎旭娟说,“因为热爱,因为责任,也就觉不出苦和累来了”。辛苦付出的收获是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们普遍反馈喜欢郎老师的课堂,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获!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高校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为了改变传统课堂中存在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等弊端问题,郎旭娟工作之余,利用科研经费反哺教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相关培训,并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申报一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借助“学习通”等教学工具,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学习活动,切实锻炼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郎旭娟老师部分教学培训证书
关爱学生,良好的师德形象感化学生
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担任2016级水文一班班主任期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状态,遇到有问题的学生,一遍遍跟学生谈心,耐心引导。有一位学生,失去了学习目标,天天不知道做什么,但又焦虑重重,通过一次次与学生交流沟通,最终学生走出迷茫,重拾信心,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
抗击肺炎,贡献微薄之力。2020年春与湖北籍学生建立包联责任人制度后,每天坚持六点醒来关注新型肺炎及包联学生所在城市情况。2月13日,湖北新型肺炎确诊人数一夜间激增一万多人,担心学生因此恐慌,迅速查阅资料了解情况并给学生做出解释,及时消除学生恐慌情绪。了解到本学期的课需线上授课后,迅速调整状态,进入紧张的学习和备课中。由于平时比较关注先进的教学手段,所以很快掌握了“雨课堂”、“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工具,并给同事答疑。
言传身教,志愿服务
教学过程中,郎旭娟有意识引导学生培养用所学知识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的意识,言传身教带领学生一起做社会调研等志愿活动。她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东西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做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是当他们经历过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会比其他人更加自信,更加懂得感恩,也更懂得奉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她教过的学生有的进入更高学府继续深造,有的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自立自强的社会劳动者。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她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