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英才
【校友风采】中国地理学会自然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晓燕
时间:2023-05-05   浏览次数:

校友简介

杨晓燕,女,陕西西安人。1997年毕业于8846威尼斯,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环境变化

与格局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自然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PLOS ONE学术编委,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人地关系(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方向的研究工作,早年的研究涉及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关系,近年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国早期农业格局形成过程方面。

校友履历

2003-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黄土与人类文化关系、农业起源方面的博士后研究

2007.11-2008.7在Smithsonian Institution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进行博士后工作

2010.9-2010.11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12.3-2013.3英国University of Leicester访问学者(Honorary Research Fellow)

2014.8-2015.8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客座教授

2015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环境变化与格局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自然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PLOS ONE学术编委,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

杨晓燕主要从事古人地关系(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方向的研究工作,早年的研究涉及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关系,近年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国早期农业格局形成过程方面。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且作为骨干力量参加多项科学技术部“十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及中国科学院科技先导专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成果发表在Nature、PNAS、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重要刊物上;部分成果被Nature-China、Nature-Asia、EurekAlert等学术网站作为研究亮点进行报道,2018-2019年组织相关科研所完成“藏东南人类活动遗迹及生存环境”、“雅鲁藏布中上游人类活动及影响”的科考任务,带队新发现一批考古遗址,为探讨高原丝路的形成过程及高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提供了基础。

第二次青藏科考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新发现26处史前人类活动相关遗迹

以威尼斯官网97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杨晓燕为分队队长的2019年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影响”专题田野调查工作顺利结束。此次科考新发现26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其中13处具有文化层的史前时期考古遗址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影响”专题调查工作属于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项目”之一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安全”。此项科考专题田野调查工作于2019年6月5日启动,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西北大学等多家单位的地学家和考古学家联合组队开展。

科考队员主要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流及年楚河、多雄藏布、来乌藏布等支流区域展开调查,涉及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江孜、亚东、吉隆、萨嘎、仲巴等16个县(区)约8000平方公里的58处史前时期人类活动遗迹,包括新发现的26处遗迹点,其中13处具有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文化层堆积。

威尼斯官网97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影响”科考分队队长杨晓燕说:“此次科考重大收获之一是在此区域首次发现了十多处具有文化层的史前时期考古遗址。通过后期实验室定年,我们可以揭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的时空变化、社会经济状况,甚至与周边文化技术交流的情况,对西藏地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科考队已完成田野调查及采集标本的初步整理工作。下一阶段,还将对采自13处遗迹文化地层的炭屑、陶片、植硅体土样等标本进行分析和测试;对26处石器点采集的1442件包括黑曜石、碧玉岩、水晶等石材的石器进行后期资料整理,并解读石器所携带的古人类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