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范良师
【讲课比赛一等奖】陈超:坚守一份最朴素的职业信念
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

陈超,男,1981年6月出生于湖南衡阳,中共党员,博士,硕士生导师。2005年6月本科毕业于威尼斯官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8年6月在威尼斯官网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专业。现在威尼斯官网资源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与构造成矿控矿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陈超为本科生主要讲授《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地质学基础》,为研究生主要讲授《高级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与幔枝构造成矿学》等课程;指导本部和华信本科生大一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和大四毕业论文等。近5年来,主持省厅项目4项,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论文等12篇;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排名第四),8846威尼斯讲课说课比赛一等奖(2017年)、三等奖(2014年)各1项,荣获8846威尼斯优秀教师(2015年)、8846威尼斯优秀党员(2014年)等荣誉称号。2013年度入选河北省委首批高层次人才帮带计划。

2017年3月30日至31日,8846威尼斯2017年讲课说课比赛圆满收官,资源学院青年教师陈超获得由教学督导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审团的一致认可,夺得一等奖。作为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地质学专业的一名普通“青椒”,陈超的脱颖而出并非偶然,这是他多年来默默辛勤耕耘在地质教学和科研一线积累的业绩,是他潜心教学、爱岗敬业的真实写照,源于他对地质事业坚守的一份最朴素的职业信念。

“要敬业还要精业,我要对得起教师这份职业”

陈超获得讲课说课比赛一等奖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陈超在教学上一直潜心为人师,精心育桃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用陈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作为教师,要敬业还要精业,要对得起教师的身份。”陈超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业精于勤荒于嬉”,对于自己讲授的课程,陈超以近于苛刻的严谨态度来对待,为了能讲好《构造地质学》这门课,他不断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经常性地分析总结,系统性地研究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准确把握授课过程,力求做到注重难点,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他认为,授课中一定要利用好教学与科研的双轮驱动。将适量科研成果及时引入课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刻苦钻研的创新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他也是一丝不苟,时时不忘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他结合课程知识点,精心准备使学生“感兴趣、能听懂、会运用、善思考”的教学方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正从事着最崇高的地质事业。”他言传身教,鼓励学生们要热爱祖国的科研事业,积极探索,勇于献身地质行业。

这次获得讲课说课比赛一等奖,一向谦虚低调的陈超把功劳归结为培养他的恩师和领导、同事们。“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各位教师以及教学督导组专家对我长期教导、帮扶和鼓励,尤其是我的恩师牛树银教授,他是我从事地质事业的领路人。成绩对我来说已属过去,它是非常宝贵的荣誉,更是促人上进的鞭策,促使我继续努力前行,力争做一名优秀教师。”这就是陈超的获奖感言。

“选择地质事业,就是选择与艰苦为伴,可是我不后悔”

陈超在拉萨野外调研

从事地质工作,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热爱地质事业的初心。“选择地质事业,就是选择与艰苦为伴,可是我不后悔。”陈超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有着鲜明的态度。因为他深知地质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进行野外调查,地质工作就是空中楼阁,水中望月,没有根基和希望,更不可能取得成果。

从2005年开始,陈超就成为了全国知名地质学家、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省特等劳模牛树银教授“幔枝构造科研团队”的一名成员。这些年来,长期在野外工作生活成为他的家常便饭。地质事业事关国家命脉,为了探寻科学真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陈超长期跟随牛树银教授远离亲人,汗润深山,穿行在高山雪原和茫茫丛林之中,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默默地奉献在祖国的地质勘探事业中。

在长期的野外项目实践中,陈超发现河北石湖金矿、木吉村铜(钼)矿等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球深部,成矿作用主要受制于阜平幔枝构造多级演化。他强调在具体找矿过程中要重视构造控矿作用,并为太行山中段、冀西北等地区进一步丰富、充实成矿控矿模式,在矿山深边部找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身处危机矿山的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指出可行思路。

2016年10月,陈超受邀指导石家庄综合地质大队秋卜洞银矿调查项目。为了不放过一丝地质线索,有时要多翻几个山头,有时甚至身处险境。一次,在探寻某一民采沿脉的矿化蚀变特征时,地质队队员普遍认为前段时间刚下过雨,且该沿脉狭小、年久失修,矿洞内很不安全,不建议进去考察调研。可是鉴于眼前的科研线索,陈超心有不甘,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还是毅然地背起地质包,挎上照相机,手提地质锤和照明灯,揣着地质罗盘,屈身钻进了矿洞。洞内阴湿黑暗,他一直走到深处尽头,全然不顾危险,边走边看边敲,每当看到明显的相对新鲜的硫化物矿化现象,他兴奋不已,拿出相机一一拍照,并简绘记录、采集样品。当他返回洞口时,突然听到后面有大块碎石掉落的声响,真是好险!提起这次勘探任务,陈超现在还心有余悸,但是他觉得为了工作冒一点风险还是值得的。

为了获取珍贵的地质线索和数据,必须要有忘我的工作精神。陈超一直这么要求自己。还是在秋卜洞银矿调查项目中,为了弄清石英斑岩体、断层的展布情况,需要经常穿梭在布满荆棘的山间,受伤在所难免。10月,太行山区的荆棘依然漫山遍野。按照调研计划,项目组顶着烈日,从清晨一直调研到午后1点,在返回驻地途中,陈超不顾劳顿,兴致盎然,边走边观察地质现象。他发现半山腰石英班岩体边部存在一条疑似断层,从延伸方向上看,与上午调研的断层有可能为一条。为了这一“可能”的线索,陈超不顾饥饿疲劳,又钻进了荆棘之中。“由于山坡较滑,他在下山过程中连滚带滑地赶上了调研团队,牛仔裤被划破了好几个口子,鞋底也被刺穿了。”陈超的队友回忆道。

2016年暑假,在青藏高原川藏铁路沿线进行遥感地质解译工作中,陈超第一次进入高原地区工作,亲身体验了一回高原反应。按照项目要求,自己主要负责在野外辨认出各地质体之间的界线。虽然不同岩性在遥感影响图片上大多可以通过一定颜色、花纹差异等特征来辨认,但是陈超每次都尽力到实地验证。当项目组观察完拉萨地区的一条河流阶地,沿着河岸前行,下一步正要验证对面山坡出露的大块岩体岩性。由于高原反应,陈超突感不适、鼻血直流,大家建议进行原地止血、休整、折返。陈超深知野外调研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因为自己耽误项目进程,硬是在鼻血半止半流的状态下爬到了山体半山腰亲验岩体岩性,并取回标本,才愉悦地下山了,全然忘却了身体的不适。

“以身作则、冲在第一线的陈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

16958

陈超在太行山中段石湖金矿调研(从矿井刚上来)

张醒是陈超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他对陈老师充满敬意和佩服。2016年,张醒跟随陈老师来到河北灵寿县石湖金矿实习,刚到达目的地不久,陈老师不顾舟车劳顿,拿出随身携带的矿上相关资料就开始研究。在和矿上工作人员的交谈中,陈老师细心询问相关情况,就矿区的构造和矿体之间的关系、各中段矿脉的展布情况以及矿体的品位变化特征等地质问题向矿上的工作人员虚心请教。陈老师也经常跟他们说:“地质研究工作要以收集野外地质的原始资料为主,以研究实验数据为辅,两者结合起来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地质研究。”

“野外地质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既然选择了就要风雨无阻。陈老师以身作则,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常常冲到最前面,在面对极为危险的地段时基本不让我们参与,自己却奋战在‘第一线’。在石湖金矿的野外地质研究工作中,陈老师为了更好的收集野外资料,完全不顾矿井的阴冷和危险,和矿上工作人员一起下井,进入到地下进行实地勘查。当看到典型的构造变形等地质现象时,他总是第一时间用相机记录下来并拿出记录本进行素描。在野外踏勘时,他不顾山路的崎岖,看到典型的地质构造现象会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并向同学们解释形成这些地质现象的原因。有时候甚至为了收集到较为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他还不顾危险,自己去攀登陡峭的高山。陈老师就是这样严谨地对待地质工作,严格地要求自己。”

张醒说到陈老师,眼中洋溢着满满的敬佩之情,他知道老师发自内心地热爱地质事业,他在坚守一份最朴素的职业信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大量的勘测工作,陈超积累了大量理论、实践经验,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在理论上为丰富、完善阜平幔枝构造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帮助河北、山西、内蒙、山东等地老矿山的深边部找矿取得较大成果,他参加的团队项目获得2016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坚持梦想,永葆初心,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陈超一直步伐坚定地坚守着最初的信念,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攀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