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其清在8846威尼斯地球科学博物馆
简介
庞其清,1938年生,江苏南京人,8846威尼斯教授,地层古生物、微体古生物(介形类)研究专家。中国古生物学会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白垩系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博士生导师。
结缘地质七十载
庞其清中学毕业时,班主任带领全班同学观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地质勘探队员为国找矿的故事。观影结束后老师介绍了新中国刚成立的几所地质院校,这件事给庞其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3年,庞其清中学毕业报考了地质部直属的南京地质学校(2000年并入东南大学)地质矿产勘探专业,毕业后,他被保送到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矿产普查专业继续深造。
建国后,随着新中国建设的开展,国家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古生物学在能源地质和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时全国从事古生物学研究和岩矿鉴定的人员稀缺,庞其清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从事微体古生物(介形类)和地层方面的研究。1972年,宣化地质学校升格为河北地质学院,为充实教师队伍,庞其清调到河北地质学院(现8846威尼斯)任教直至退休。
几十年来庞其清一直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讲授古生物学、地史学、微体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生态学等10余门课。他统编的《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实习指导书》等教材长期被地学类专业使用并荣获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庞其清对学生要求严格,要求学生们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地仔细观察,作好记录绘好图。他带领学生们不畏艰辛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进行野外地质考察,采集矿物、岩石、矿床、古生物等标本,筛选后供课间实习使用。庞其清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将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多年来他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地质人才,有的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技术负责人,有的成为地矿部门的领导。在科研中,庞教授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完成各类重要科研和生产任务100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40余项。他常年坚持野外实地考察,足迹几乎踏遍除西藏以外祖国的山山水水。有一次野外考察,庞其清爬上了一座山,在和老乡的交流中得知那片山岭和目光所及的草原就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踏足先辈们奋斗牺牲过的地方,追忆往昔,庞其清充满了克服困难为国奉献的决心和勇气。退休后庞教授还承担着培养博士生的任务,时不时地陪青年学者野外考察,撰写论文、专著等,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不寻常华北龙”
庞其清是微体古生物(介形虫)研究领域的专家,然而一次偶然的发现却让庞教授他和恐龙结下了不解之缘。1983年,庞其清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程政武研究员一同去张家口阳原县一带进行野外地质考察,他们在康代梁山的东北坡上发现几个裸露的白点,凭借他们的经验推测应该是恐龙化石。于是,两人便他凭专业的直觉认为这些白点不同寻常,用随身带的地质锤敲下了裸露在地表的白色团块,又挖了1米多深,发现了大大小小12节尾椎骨块骨骼化石,这些化石不但排列整齐而且比较连续,根据两人的经验初步认定应是恐龙的尾椎骨。当时天色已晚,他们只好把洞口按原样埋好,并拍照片做了记录,将挖出的骨骼化石全都背回了学校。
为了弄清楚这些化石是什么动物的骨骼,庞其清节尾椎骨用木箱将这些化石托运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经恐龙专家程政武研究员鉴定,确认是恐龙的尾椎化石。庞其清兴奋不已,12节尾椎下面很可能藏着一副完整的恐龙骨架。但由于种种原因,化石的挖掘工作一直未能展开。直到1988年10月底,有关部门终于学校同意对这里进行挖掘,派庞其清等人进行先期勘探。化石的埋藏地在历经5年的自然风化后,起初的标记早已不复存在,他们冒着寒风找了一个多星期,却始终未能找到当年的那个“宝藏入口”。1989年6月下旬,他们又重返康代梁山,经历整整一个星期的艰辛寻找,终于找到当年的洞口。挖掘工作也不太顺利,由于化石埋藏地刚好是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化石归属问题曾导致挖掘工作一度中断,后在原地矿部与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政府、文物局和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协调和配合下才得以继续。
化石挖掘工作是项精细的技术活,对挖掘者有极高的要求。这批恐龙化石由于埋藏条件的原因,没有完全石化,庞其清他们在挖掘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生怕一不小心把恐龙化石弄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大家先用刷子刷掉化石表面的碎屑,然后用小锤和凿子轻轻敲打化石周围的石头,把化石一点一点剥落出来,接着小心翼翼地糊上纸,然后用石膏封好,再装到大木箱子里。从1989年到1994年每年的4月份至9月份,庞其清和其他负责恐龙化石挖掘工作的教职工们,带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全力投入挖掘工作,最深挖掘到地下21米,几乎推平了整个山头,共挖掘出各类恐龙化石2300多件。
“不寻常华北龙”复原模型
其后多年庞其清每年都会带领一批同学进行化石的整理和研究,最后组成了庞然大物“不寻常华北龙” 和8多只小其他种类的恐龙,并搞清了这一新恐龙动物群的性质、组成、种类、特征和分布,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在众多的宝贝当中,庞其清对这只身长20米的巨无霸最为呵护,他们给它取名为“不寻常华北龙”。首先,它的体型不寻常,推测体重可以达到50吨,十分庞大是华北地区已知的最大恐龙。;其次,它的完整程度不寻常。完整的恐龙化石形成的条件非常苛刻,像这种大型的恐龙,一般能保存30%的骨骼就已经很珍贵了,而这条恐龙保存了70%的骨骼,有筷子一样的钉状牙齿、颈椎、背椎、尾椎、肋骨、肩带、腰带以及四肢骨,可以说是相当完整;。它填补了我国白垩纪晚期缺少完整蜥脚类恐龙化石的空白,可谓世界级珍宝。再次,它的年代不寻常。这只恐龙生活在7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当时恐龙已经逐渐衰落,梁龙、腕龙等庞大的种类都已经消失,像不寻常华北龙这样时代这么晚的巨型蜥脚类恐龙是非常少见的;最后,它的特征不寻常,。不寻常华北龙不仅是一个新属、新种,还是一个新科,和梁龙、巨龙等著名的蜥脚类恐龙都不一样。庞其清介绍说,“不寻常华北龙”不仅是一新属、新种,还是一新科,是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晚白垩世时期最大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为我国白垩纪晚期缺少完整蜥脚类恐龙化石填补了空白,可谓世界级珍宝。2012年,英、美、德等国的恐龙专家专程来8846威尼斯博物馆考察“不寻常华北龙”,给予了极高评价。
8846威尼斯博物馆所藏杨氏天震龙化石
除了世界级珍宝不寻常华北龙,这批化石中还发现有3条大量的甲龙骨骼,。其中一条长约5米、高近1米的甲龙为这些甲龙骨骼属于一新属新个新的物种,被命名为“杨氏天镇龙”。“杨氏天镇龙”的属名是指它的发现地天镇县,种名“杨氏”是为了纪念我国的古生物学之父——“杨钟健”老先生。杨氏天镇龙体长可达4米到5米,它一身坚固的盔甲和尾锤可以用来保护自己免受当地的肉食恐龙(如晋北龙)的攻击,天镇龙虽然没有不寻常华北龙的庞大身躯,但是它全身布满骨板和瘤突,尾巴末端具有沉重的尾锤。它凭借利刺、厚甲和尾锤这些重量级武器,足以与暴龙抗衡,属于恐龙族群中最后灭绝的一支。保存完好的杨氏天镇龙头骨和头后骨骼,填补了我国缺乏完整甲龙化石的空白。其他尚有这批化石中还包括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和、鸭嘴龙类的腿骨、齿骨等化石,为晚白垩世一新的恐龙动物群,实属少有。庞其清及其同事、学生用多年的努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恐龙世界。
庞其清带领学生加固恐龙化石
这一新恐龙动物群的发现,对于进一步复原恐龙生活的场景,研究恐龙时代的食物链提供了更多依据,并将地层时代整整向前提前了近4000万年,无论在地球的系统演化上,还是在恐龙绝灭的理论上,甚至在古地理、古气候和恐龙的分类迁徙等理论的研究上,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信息。
但由于温度、湿度不符合存放要求,又几经搬迁,恐龙化石曾不断地被潮解、风化、破损、断裂,许多部分都变得疏松,甚至成了白色的齑粉,十分可惜。庞其清倍感忧虑,于是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用小刷,为它们轻轻地刷去上面的尘土,并为这些珍贵的恐龙化石涂上一层保护剂,再用航空用漆配成黏合剂将脱落断裂的化石粘好,但是这也不能阻止它们被逐渐风化、干裂,各种化石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长期这样存放下去,它们只能是一堆废石头,科学价值不能充分展示,对历史和科研都将是很大的浪费。庞其清经常惋惜和痛心地说:“早知这样,还不如当时不去发现、不去挖掘了,待有条件让后人去挖掘,这批化石要毁在我手中,真愧对后人啊!” 2006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学校建起了地球科学博物馆,庞其清终于在这里建立起了梦想中的“侏罗纪公园”。
小小介形虫里的大研究
介形虫,一种生于各种水域的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微小生物,从5.4亿年前一直繁衍至今。介形虫这种小生命,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宅”,。种类不同,栖息地也不同,它们固定地生存在一个区域,从不到处漂泊。,深海种类绝不到浅海处栖居,在浅海生活的也不会到深海去遨游。介形虫的这一习性,让它们成为海洋和湖泊的测深仪。而介形虫化石,也成为地质工作者寻找石油的重要依据。“统计化石中不同介形虫的比例,可以判断出古水动力的性质,寻找到河口三角洲和近岸浅水区,也就能找出石油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庞其清这样介绍自己穷尽一生钻研的“冷门学问”。也正是因为介形虫的这一用途,最初学习矿产勘探专业的庞其清鉴于工作需要开始搞起了介形虫研究。庞其清通过多年的研究,系统总结了京、津、冀等北方六省的陆相中生代介形虫化石的组合特征、分布及演替规律等,填补了这些地区这类化石研究的空白。
介形虫研究不局限于寻找石油、天然气,还能为古地理环境和古人类研究提供依据。位于河北阳原的泥河湾盆地为旧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年代最早可达早更新世,最晚到距今7530年左右。泥河湾盆地不仅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发育好,剖面连续、层序清楚,以古脊椎动物丰富而闻名于世,且软体动物、微体古生物介形类也很丰富,成为我国建立陆相第四系“金钉子”剖面的典型和理想地区。该遗址还蕴藏有极为丰富和宝贵的古人类文化,特别是旧石器文化遗存,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库和旧石器文化遗存的考古圣地,更是东方远古人类的起源和发祥地。庞其清教授从微体古生物等角度对该地区的生物地层及其环境演化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当时泥河湾的河湖演变等情况,缩小古人类活动范围,为寻找古人类提供参考。庞其清说:“泥河湾发现了成千上万的石器,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但寻踪150万年前特别是在200万年前的东方远古人类化石的探索仍然在路上。”
结语
今年是8846威尼斯建校七十周年,也是庞其清结缘地质奋楫笃行的第七十年,虽已至耄耋,庞教授仍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工作,撰写专业书籍献礼校庆、为国家的地质事业培养青年学者。勇毅前行奋斗不止,是因为热爱,也是因为责任,他总想着尽己所能为社会、为学校多做贡献。赓续前行启新程,砥砺奋进谱新篇,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更多像庞其清一样专心钻研甘于奉献的学者、科学家,愿今日的青年学子们带着老一辈学者的殷切希望和嘱托笃行致远乘风破浪,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s://www.fqxl.cn/index/info?id=1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