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学校收到了一笔10000元的特殊党费。党费来自一名有着73年党龄的已故老党员苏可青。苏老师在生前曾说过: “我年少入党时曾宣誓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现在年纪大了还想尽绵薄之力继续为党和学校做贡献。” 苏老师去世后其家人遵照其遗嘱将这份心意代交给了学校,这既是一笔特殊党费,也是苏老师为建校70周年送上的一份特殊生日礼物,更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对信仰的坚守,对学校的情怀。
苏可青:2021年摄于石家庄家中
甘做一块砖,哪里需要搬哪里
苏可青,1929年10月出生,辽宁省盘山县人,1949年参加工作,21岁时在锦州税务局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考入东北人民大学进修,毕业后被分配到地质部通州干部学校工作,在通州正式安家。五年后干部学校停办,举家搬迁至北京,苏老师一家四口挤在只有30平米的小平房里,冬天屋里没有暖气,就生个铁炉子既取暖又做饭。屋里没有卫生间,全院六七户人家共用一个卫生间。随着1970年下放劳动,又举家搬迁至黑龙江。两年后,从黑龙江五七干校分配至河北地质学院工作,在宣化一住就是十八年。后由于河北地质学院从宣化迁到石家庄新校区办学,61岁的苏老师又跟随学校把家搬到了石家庄。苏老师一生辗转多个城市,他就像一块砖头一样,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他带着自己的“小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服从大局、甘于奉献的“大家”精神。
襟怀坦荡 荣誉面前不伸手
退休教师侯万福与苏老师共事多年,在他的记忆中,苏老师是一位为人正直、胸怀坦荡、舍己为人、在荣誉面前不伸手的谦逊好教师。奉献了一辈子,身上的荣誉却屈指可数。苏老师1964年在地质部机关党委宣传部工作期间被评为“五好职工”。1972年9月进入河北地质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先后担任教研室教员、副主任、副书记,只是在1974年和1978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不是苏老师的能力不够,而是他为人善良多次主动放弃荣誉,将机会留给了年轻教师和有困难的同事。
老干部焦彩兰在采访中给予苏老师很高评价。她说苏老师这个人不计较名利,对青年教师毫不吝啬的说出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对家里有困难的教师更是主动帮助扶持。舍己为人、淡泊名利、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成了苏老师一生的写照。苏老师一生襟怀坦荡,眼里揉不得沙子,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行为敢于斗争和批驳。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他学而不倦,离休后对专业的热爱和钻研依然热度不减,在他撰写的《索思简憶文集》中,把对文史、政经和哲理的思考理解记录了下来与后辈分享。
教书育人 甘当人梯和“铺路石”
“那时的条件有限,想教好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文理学科相互渗透,一个好的教员不仅要有与其讲授课程相联系课程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好国内外的新的先进的科技理论知识,并把它们补充到自己的讲稿中来,传授给上课的学生。”苏老师在他晚年撰写的《难忘岁月》回忆录中写道。苏老师在河北地质学院教学共二十年,先后讲授过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经济学等五门课程,参与编写教材、讲义5本。工作休息期间书本讲义也从不离手,是一位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知识渊博的好教师。可是他却自认数学基础薄弱,外语水平低下,哲学理论欠缺,语文知识有限,没能做到一个好的教员该做的事情,愧对于自己的学生。带着这份愧疚,退休后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多病缠身还是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丰富自己的阅历。从苏老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名优秀教师的谦逊为人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可青在河北地质学院(宣化)工作期间留影
曾与苏老师同一个教研室的李洪华老师在采访中说:“苏可青老师对自己要求很高,觉悟也很高,对自我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敬仰这种精神。虽然苏老师已经离开人世,但他对党的信仰和对学校的情结,留在了无数师生后辈心里,他的精神会激励着河北地大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培桃育李。”